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考察组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考察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

时间:   来源:中国医药教育网

    2025年7月11日,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现场考察会议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会长兼考察组组长罗良平、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海燕、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席周增桓、副秘书长于淼、业务部副部长邬冰彬,以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小飞、神经肿瘤外科主任戴学军、项永生主任、张茂营主任、周孟,李宁,吴庭枫、李光旭、丁伟龙、廖建成、冯永健、郭世杰、陈惠璇,徐凤梅等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图片

    本次会议由于淼副秘书长主持,并对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的宗旨职能、团队构成、培训项目开展情况以及分支机构发展现状和职能作用等方面内容进行全面介绍。

图片
图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小飞在致辞时首先对协会考察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郑院长表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暨南大学直属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其神经外科在复杂脑血管病复合手术领域位居全国前列,脑功能区术中唤醒技术、脑垂体瘤及颅底手术在华南及广东省处于领先地位,γ-刀治疗颅内病灶的病例数全省第一,癫痫外科手术水平亦居华南前列。戴学军教授是神经外科引进专家,深耕神经肿瘤及脊柱脊髓外科领域二十六年,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基金课题6项,发表SCl论文1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4项。医院对神经肿瘤外科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将大力支持神经肿瘤外科专委会的筹建工作。

图片

    戴学军主任从神经肿瘤外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论证了成立专业委员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介绍了拟牵头发起单位实施能力、牵头人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专委会的组织架构,具体阐述了专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设想。

    戴学军表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开放床位30张(含10张神经外科ICU床位),年手术量超过1500例,诊疗范围涵盖胶质瘤、脊髓脊柱疾病等亚专科。科室技术实力雄厚,术中唤醒麻醉、荧光引导肿瘤切除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配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整体技术指标位居华南地区前列。

     广东省作为经济和人口大省,神经肿瘤(包括胶质瘤、脑膜瘤、脊髓肿瘤等)年新发病例超过3万例,疾病负担日益加重。近年来,神经肿瘤发病呈现低龄化、复杂化趋势,尤其是颅颈交界区肿瘤、功能区胶质瘤和脊髓髓内肿瘤等复杂病例的诊疗能力明显不足,全省掌握复合型神经肿瘤外科技术的医师不足200人。同时,基层医院在规范化诊疗的认知和执行水平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神经肿瘤外科专委会的成立将有助于推动跨学科协作标准的制定与案例共享,促进“外科切除-放化疗-功能重建”一体化服务模式的落地实施,并推动粤港澳三地在技术标准互认、人才流动和科研协作方面取得突破。

图片

    交流中,周主席提出,专委会成立后可以推进以下3项工作:一是开展神经肿瘤外科技术标准化培训,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二是强化多学科协作(MDT)能力建设,优化复杂病例诊疗流程;三是构建科研协作网络,促进学术资源共享。通过系统化解决基层技术薄弱、区域资源不均等痛点问题,专委会将与现有医疗组织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广东省神经肿瘤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图片

    李秘书长指出,神经肿瘤诊疗需打破神经外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壁垒。针对当前省内医院学科联动不足制约救治效率的问题,专委会将依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平台,打造“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神经肿瘤外科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性整合碎片化培训资源,强化跨学科临床实践能力,全面助力诊疗水平提升。

图片

     罗会长表示,希望专委会未来要扩大覆盖范围,广泛吸纳省内各地区、各级医院的神经肿瘤外科专家加入。通过专委会将学术平台,整合跨区域优质资源,系统性带动全省神经肿瘤外科诊疗能力提升,切实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与专业资源不足的核心问题,为构建规范化、同质化的神经肿瘤诊疗体系提供核心支撑。

     交流结束后,双方就如何开展专委会未来的各项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协会考察组对牵头发起单位在平台构建、学科影响力等方面表示充分肯定,并对专委会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对神经肿瘤外科的医学教育工作寄予厚望。

    最后,罗会长代表协会考察组宣读了现场考察评审意见,考察工作至此圆满结束。